达州市宣汉县七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。它位于宣汉县东南角,峨城山下,峡河岸边,距县城22公里,是宣汉教育的南大门。东与开江县回龙镇相临,西面紧挨天宝乡、南与柏树镇接壤,北与天生镇相依。校门外是横跨川渝两省(市)的梁(平)双(河)路。
2003年8月,“宣汉县七里乡初级中学”与“宣汉县七里乡中心校”合并,更名为“宣汉县七里学校”。校园占地面积57160多平方米,校舍面积12485多平方米,辖中小学两部和七所村小。共开设教学班55个,在校学生2000余人,有教师87人,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、中级教师26人,有学科带头人5人,市级青年骨干教师8人,教师队伍中专科率达90%,本科率达22%。近年来,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,硬件建设,校园校貌上了台阶,班风好、学风浓、校风醇。目前,学校已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演播室、网络教室、电脑室、实验操作室、光盘播放点等,为教育教学再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一、学校发展历程《宣汉县志》记载:学校始建于清道光5年(公元1820)开始兴办的“义学”,校舍位于上街的关帝庙内,它是当时全县的11所“义学”之一。光绪33年(公元1907年),改“义学”为育英初小。民国3年(公元1914年)更名为“育英小学”,学生仅四、五十人。1925年,学校迁往下场西街,1936年改为“七里场完全小学”。后经过1941年、建国后,各级党政关心重视教育事业,先后于1971年、1978年、1983年对校舍进行了改建,形成了有办公室、宿舍、厨房、综合楼的校舍。
1991年,由于办学规模扩大,学校“一分为二”,分别建成“七里乡初级中学”和“七里乡中心校”。初级中学再次建于关帝庙内。
2003年8月,县人民政府经实地调查、多方论证,充分整合教育资源,又将“七里乡初级中学”和“七里乡中心校”再次合并成现在的“宣汉县七里学校”。
二、突出学校育人功能,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坚持“德育为首,教学为中心”不动摇,大力依托本地德育资源优势,努力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。按照“团结进取,爱岗敬业”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要求教师做“教书的行家、育人的楷模”。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和新问题,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培养学生心理素质。积极实施新课标,大力推行素质教育,坚持以的管理争的效益,以的师资创的质量,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。
抓素质和特长教育,组建了音乐、体育、美术及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,开设了“课外特色素质餐”活动,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。
夯实教学常规管理,实施校本培训。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教讨活动,教师争做“学习型”、“研究型”人才。通过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等办法,拓宽教师的视野。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,让老师们了解教育的前沿动态,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。积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,依靠制度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,给青年教师“压担子”、“指路子”、“给方子”,形成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,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成熟起来,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中间力量。
三、积极推进校务公开,严格依法管理学校学校组建了教代会,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,学校的发展规划、重大决策、管理制度,基建项目、物资采购,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如职务晋升、评优晋级等都通过教代会、校长办公会等讨论通过。定期召开教代会,研究讨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划,审议学校行政的工作。定期向全体教师公布学校的经费预决算、收支情况,让老师知晓家底。学校行政领导定期向教代会进行工作述职,汇报一年来在德、能、勤、绩等方面的情况,让教代会代表和全体教师测评。
学校注重加强制度建设,全面实施依法治校,做到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。整合后,学校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法律法规,先后完善了《师德考核办法》、《教学质量考评办法》、《教师评优晋级考评办法》等二十余项管理制度,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,步入了制度化、规范化、法制化的轨道。
四、狠抓安全稳定工作,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一是充分利用“安全监督大队”的职能作用,齐抓共管,确保师生平安。二是加强安全教育,让“安全就是效益,抓安全就是抓发展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三是每期举行各种安全演练,让师生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技能。四是设立“校长接待日”,了解教师、学生家长及群众对教育的要求减少或杜绝上访事件。
学校自整合以来,先后荣获“卫生先进单位”、“两基工作先进学校”、“文明单位”、“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”、“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”、“校风示范学校”、“巾帼示范岗”、“先进党支部”、“模范教工之家”、“平安学校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学校支部行政一班人愿戒骄戒躁、乘势而上,继续带领全体师生团结协作、勤奋工作、锐意进取、开拓创新,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!